
“许你一场浪漫的落日”
滇池畔落寞古渔村何以逆袭为文旅新地标?
游客们在海晏村观赏壮美的落日美景(资料图片)。新华社记者胡超摄
每逢晴天傍晚,滇池畔便上演着一场自然界的绝美盛宴。红日缓缓西沉,天际由湛蓝渐变橘红,远处的西山隐现于霞光之中。
在绚烂的晚霞里,海晏村静静地伫立着。这个有600多年历史的云南古渔村,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观赏滇池落日的绝佳之地。站在海晏村的古码头遗址望去,霞光映照下的粼粼湖面泛着金光,几只水鸟掠过水天相接处,定格了一幅“落日熔金,暮云合璧”的动人画卷。此刻,游人如织,共赏这浪漫的美景。
历史上,海晏村曾以鱼米之乡与繁华码头而闻名遐迩。然而,在城市化进程的浪潮中,它一度沉寂。如今,凭借着这绝美的落日景观,海晏村再度焕发生机,摇身一变成为昆明乡村旅游的新名片。
落寞古渔村何以逆袭为文旅新地标?
几年前,海晏村的落日景观偶然被游客发现,口口相传后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最美落日打卡地”,但村容村貌的建设较为滞后,也没有像样的旅游业态,停车、用餐等服务都难以满足游客需求。
昆明滇池国家旅游度假区大渔街道党工委宣传委员马彦坤介绍,当地敏锐捕捉到落日美景背后的“浪漫经济”发展机遇,探索出“政府+村集体+企业”模式,政府引导支持、村集体提供资源、银行给予资金、企业投入运营,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
海晏村位于滇池保护“两线三区”内,生态保护的红线碰不得。如何在发展文旅产业的同时,保护好滇池的生态环境,成为了海晏村必须面对的难题。
为此,滇池国家旅游度假区对海晏村采取了以自然修复为主、工程措施为辅的生态环境系统修复和整治方案。从2021年起,大渔街道陆续完成了海晏村生态停车区、河道护栏的建设。2024年,滇池国家旅游度假区投入2亿多元资金,开展了雨污分流、河道整治、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等一系列工程。
昔日古渔村逐渐蜕变,迎来了全新的面貌。走进村里,红霞漫天的码头、青石板街巷与古宅老院相映成趣,渔家民宿、贝丘渔场、咖啡馆、文创集市等各具特色,吸引着游客纷至沓来。
其中,海晏村依托当地民居改造的咖啡馆、餐厅、民宿等已有100多家,构建起文旅业态的发展矩阵。2024年底,保留传统民居格局和乡土气息的山隐筑民宿开业后不久就持续客满,顶楼露台更成为热门观景打卡地,提升了乡村旅游的品质。
“在对这座民居的改造中,我们特意在保留原有土木结构的基础上,对外立面和内部功能进行优化,将农房变成观赏滇池落日的绝佳地标。”上海山隐文化旅游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健明介绍。
在各方努力下,滇池生态治理与传统村落保护在海晏村“双向奔赴”。今年一季度,昆明海晏村文旅发展势头强劲,共接待游客115万人次,其中省外游客23万人次,实现旅游消费收入3750万元,较2024年同期显著增长。
乡村旅游的火爆让这个古渔村实现发展的“自我造血”。“村里各旅游业态带动就业超过360人,98户村民通过房屋租赁收入780万元,全村户均年增收10万至15万元。”海晏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李龙介绍,今年春节期间村里就接待游客20万人次,拉动消费480万元。
如今,海晏村“落日经济”正形成全天候消费链。“这样的美景和生活太浪漫了。”来自贵州的丁女士与朋友专程来海晏村游玩,她们认为这里完美诠释了“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
“落下去的是红日西沉的极致美景,升起来的是乡村振兴的美好希望。”滇池国家旅游度假区文旅投促局局长安向辉说,作为昆明重点打造的“环滇池乡村生态旅游圈”中46个传统村落之一,海晏村是滇池生态文明和乡村振兴同频共振的缩影,2024年入选省级历史文化名村。
漫步滇池沿岸,还有诸多令人流连忘返的景致。在杜曲村内,民居墙体上的一幅幅乡愁漫画让人思绪绵长;在小渔村,清波荡漾、芦苇摇曳,渔家民宿与四围香稻相得益彰。
今年1月底,滇池绿道开通长度增至108公里,更将环滇池美丽乡村“串珠成链”,绘出一幅幅乡村发展新画卷。
“我们将继续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指导,以‘一村一策’的个性化发展策略,给游客更美的风景、更好的体验,在滇池生态保护和乡村振兴中走出一条多赢之路。”安向辉说。
(记者吉哲鹏 易嘉欣)
新华社昆明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