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懂大学“开门办节”获赞背后的期待
南有武大樱花,北有吉大杏花。4月20日,吉林大学第十届杏花文化节如期而至。学校打开校门,用一系列活动热情迎接访客到来,让人们不仅能赏花看景,还能观展打卡,感受大学美好,收获了广泛赞誉。
作为全国知名学府,吉林大学拥有美丽的校园和众多历史建筑,其中不少还是全国文物保护单位,令人向往。在校园餐厅吃顿饭,到田径场上跑几圈,在林间小路走一走,在著名建筑前打卡留念,买几个文创产品,看一看青春活力的学生活动……经过多年迭代升级,吉林大学杏花文化节已经超越了赏花这一单一内容,正成为宣传校园文化、展现师生风貌、服务城市文旅发展的盛会。在学校和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已经举办十届的杏花文化节,也已成为长春市的一个耀眼的城市IP。学校在办节过程中常态化打开校门,百姓随时都可以通过预约渠道快捷入校参观体验,赞声一片的背后,是对学校管理方式的正面肯定。吉林大学能开门办节,需要很大的勇气和智慧,更要面对不少的挑战。在打开校门的过程中直面挑战、敢于担当、解决问题,也正是学校综合管理能力的生动展示。
大学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一环,也是文化交流互鉴的前沿窗口,不仅是传授知识和科学研究的殿堂,更应该成为引领风尚、成风化人的重要场所。曾几何时,到大学里听讲座、蹭课、看演出、参加活动,是几代人美好的回忆。而时至今日,一些大学出于不同原因,校园还没有向社会开放;一些学校虽然采取了预约制,但少得可怜的预约数量和严苛的预约流程,让百姓很难到校园里走一走、看一看,更别提感受文化气息,体味时代风貌。这样的局面,也让更多人对大学“开门办学”产生了更多期待。
吉林大学“开门办节”,赞声一片的背后,是大家对大学“开门办学”的肯定和支持。有关部门和大学的管理者们应该行动起来,少一些“怕出事”“一刀切”的推脱,多一些“能担当”“善管理”的睿智,从开门办节、开放办节的实践中汲取有益经验,推动更多大学打开校门,让学校和社会在更加顺畅的交流中形成良性互动。
(新华每日电讯评论员张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