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汁儿记-新华每日电讯
首 页 电子报纸 草地周刊 调查观察 成风化人 评论 要 闻 综合新闻 新华深读 新华聚焦 新华体育 新华财经 新华国际 新华融媒 医卫健康 品牌说
首页 >正文
2025

04/17

10:56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6版 文旅

豆汁儿记

2025-04-17 10:56:17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6版 文旅

  北京街边的豆汁店一大早会涌进两拨人——一天不喝就“不得劲儿”的老北京居民,不尝一口“不信邪”的外地游客。小嘬一口,吸溜一声,表情各异。

  “闻起来不太好,但喝着还行,好像和豆浆差不多。”近日,在天坛公园北门对面的老磁器口豆汁店,头回喝豆汁儿的记者发现,味蕾居然与它很合拍。这让一旁准备“看戏”的北京同事大失所望。

  豆汁,是北京的特色小吃,因其“酸馊味儿”在社交平台上火了起来。来北京喝豆汁儿,甚至成了一种挑战。抖音上#豆汁挑战#话题显示已有2.5万人参与,相关视频播放量高达5.4亿次。

  《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巡礼》一书中写道,豆汁是将绿豆浸泡十几个小时后,磨成稀糊,经过过滤、沉淀、发酵后用旺火煮沸,再用微火保温,形成的流食。在清代乾隆年间还成为宫廷御膳。

  一勺、两勺,再端起来喝,不一会儿记者就将一碗豆汁儿一饮而尽。

  但一旁的四川游客胡馨梅,与豆汁儿的缘分就浅得多。刚抿了一口,“咽不下去,感觉是馊的!”她面露难色后,随即又舀了一勺让妈妈品尝,皱眉的表情顿时被复制粘贴。

  “我喜欢看来尝鲜的客人一口下去后,那种‘狰狞’的表情。”这家店第三代掌柜的徐嘉祥笑着说。

  店里,服务员还会热情地主动传授秘诀,帮助游客喝下去。“左手舀一勺豆汁儿,右手夹一根咸菜丝儿,放在一起喝,喝完再吃一口焦圈儿。这样咸味儿能盖住酸味儿。”

  外地人尝个怪味儿,爱喝它的本地人则图个味蕾快活。这是他们从小到大的早餐标配。

  年逾八旬的老北京冯大爷,经常一大早花一个多小时,从家赶到店里喝豆汁儿。“我年轻的时候,就爱喝它家这口。现在搬走了,大老远过来也要喝。在这家店里,喝着踏实、过瘾、够味儿。”冯大爷说,要是早来一点儿,一整屋都是岁数大的老北京。

  这家店历经国营、私营,现在是“90后”的徐嘉祥,在20岁时从父亲手里接管过来。他操着一口纯正京片子说道:“我打小就喜欢放学后往店里‘扎’,和大爷大妈们聊聊天。耳濡目染间,我就觉着我得干这行,守住这儿的人情味儿。”

  为了适应市场,他在接近旅游区的这家店铺,把豆汁儿改良得味道稍淡,还为避免浪费,提供小瓶装给好奇者品尝,但“也没有为了让人接受而丢了本,食材和工艺得守规矩”。

  豆汁是几代老北京的味蕾记忆,豆汁食俗在2007年还被列入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北京民俗学者周家望说,基于其去火、助消化的功效,他认为豆汁儿更可能是以狩猎、食肉为主的满族人带至京城的。

  周家望介绍,之后随着饮食文化的交融,越来越多的北京人开始喝豆汁儿,民国时期不少的京剧名人被豆汁儿圈粉儿。“梅兰芳先生爱喝豆汁儿到什么程度?梅先生住上海时,弟子言慧珠,还专门找一个大玻璃罐子,买了一罐的豆汁儿,坐飞机送到梅兰芳家。”

  如今,豆汁儿已遍布京城,还出现了瓶装豆汁,豆汁与其他食品的混搭,如豆汁乌龙茶、豆汁冰淇淋等。“豆汁儿之所以出圈儿,是因为它的味道独绝。你认为好也罢、怪也行,特立独行的这一碗,总是热腾腾地在那放着。”周家望说,对于“含豆汁”的新品可以持开放的态度,毕竟北京饮食的底色就是海纳百川。

  一位从小在北京长大的朋友告诉记者,外地游客初来北京旅游想品尝特色风味,不必四九城满世界乱走,沿着中轴线从南到北逛一逛,这一路就是特色地图:天桥小吃、老磁器口豆汁儿、稻香村的点心匣子、北京人“贴秋膘”的天福号、富华斋饽饽铺的宫廷点心、鲁迅先生情有独钟的同和居、什刹海边上的烤肉季……

(记者钟焯)

新华社北京4月16日电

 

 

责任编辑:冯明
关键词:豆汁,店里,一口,老北京,游客,这家,大爷,先生,表情,品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