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草原有个约定-新华每日电讯
首 页 电子报纸 草地周刊 调查观察 成风化人 评论 要 闻 综合新闻 新华深读 新华聚焦 新华体育 新华财经 新华国际 新华融媒 医卫健康 品牌说
首页 >正文
2025

04/11

18:16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4版 特稿

我和草原有个约定

2025-04-11 18:16:53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4版 特稿

  ▲乌兰毛都草原上一名游客体验骑马。新华每日电讯记者李志鹏摄

  内蒙古的辽阔,有着从草原到林海,从“几字弯”到沙海的多种诠释。内蒙古的美食,有着各地对极致纯粹美味的竞争与和解。内蒙古的热情,则像一曲永不落幕的草原长调。这些不同类别的特色,都在不断暗示你——我和内蒙古有个约定,追寻诗意与灵魂的共鸣。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王春燕

  “我和草原有个约定,相约去寻找共同的根。”欢迎远方的朋友,随时来到内蒙古。

  内蒙古的独特之处在于,这片土地能满足人们对“诗和远方”的全部想象:奔驰在草原上的骏马,鸿雁歌声里的忧伤,游子诉不尽的衷肠,奶酒的醇美,还有飘扬的哈达……

  拥有近八分之一我国国土面积的内蒙古,有森林、草原、湿地、河流、湖泊、沙漠、戈壁等多种自然景观,保留着大面积的原始生态区域,是我国北方面积最大、种类最全的生态功能区,也是北疆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

  内蒙古的天然草原面积达13亿亩,约占全国天然草场的四分之一。夏季的内蒙古草原,绿色的草原仿佛一张绵延无尽的绿色草毯,铺满了你目之所及的地方。到了夜晚,草原则会带给人沉静的美。没有了城市里灯光的影响,夜色蔓延开来,但抬头望向天空,“星光点点”在此刻具象化了,只有在神话传说中听过的银河,静静地镶嵌在夜空中,闪烁着来自过去的光芒。

  大草原是内蒙古的标签,但内蒙古不仅有大草原,从东部的大兴安岭到西部的贺兰山,从北部的阴山山脉到南部的黄河沿岸,内蒙古的地势起伏多变,孕育了丰富的生态系统和自然景观。

  在内蒙古的最东边,巍巍的兴安岭蜿蜒南下,塑造了内蒙古高原与东北平原的轮廓。作为内蒙古每天最先迎接黎明的地方,松青桦洁、万山耸翠的大兴安岭蕴藏着无尽的绿色。截至2024年12月底,内蒙古的森林面积达到3.57亿亩,居全国第一。内蒙古不仅有大森林,还有大沙漠、大湖泊,唐代诗人王维诗中描写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景象,在内蒙古轻轻松松就能找到配文的影像。

  除了无法一语概括的美景,还有一顿吃不完的内蒙古美食。内蒙古最著名的美食,可能就是羊肉。但各地的羊肉之间,还存在“内战”。曾有人不解地问,为什么内蒙古各盟市之间的羊肉互相“拆台”,而不是打出一个统一的品牌呢?内蒙古人表示,别说内蒙古12个盟市之间的羊肉品质难分高下,即使是绝大多数人认可的来自锡林郭勒盟的羊肉,苏尼特右旗和东乌珠穆沁旗的羊肉到底谁排第一名,可能也是无解的答案。

  这略显幼稚但又极其认真的羊肉品质“大战”背后,是每个内蒙古人对自己家乡羊肉的自信和自豪。内蒙古的羊肉做法既简单又复杂,主要依靠羊肉本身的品质。涮羊肉、手把肉、烤全羊、羊肉串、冰煮羊、羊肉馅儿的烧卖……即便只是品尝内蒙古的羊肉,一天三餐都吃羊肉,可能也要好几天才能大概尝个遍。

  但内蒙古最大的魅力可能既不是这里的美景,也不是这里的美食,而是这里可爱的人。辽阔的土地养不出“狭窄”的人,热情豪爽的性格是内蒙古人身上最明显的标签。

  在网络上流传的视频中,内蒙古的朋友们在酒过三巡后,总要献歌一曲。对此,有“不明真相”的群众惴惴不安地问,如果不会唱歌,在内蒙古能不能吃上饭?接下来就不得不解释一下了,在饭桌上献歌一曲的习惯,既是内蒙古人能歌善舞的生动体现,也是他们热情好客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当对客人的欢迎和喜爱,用语言表达过之后,重复的话语就显得有些苍白无力,不如一首质朴动人的歌,让你从心底里感受到内蒙古的热情好客,让内蒙古以歌声的形式留在你的心里。

  内蒙古人的热情更多地不是表现在语言,而是表现在行动。在牧区,无论进到谁家,女主人都会给你倒上热气腾腾的奶茶,端出奶食盒,奶皮子、奶豆腐、酸奶糖、炒米一应俱全。到了饭点儿,他们也总要邀请你留下吃过再走,为你做一道最简单,也最想拿来招待亲友的手把肉。

  内蒙古是如此独特,但又是如此“寻常”。

  内蒙古是大家最熟悉的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各个民族在内蒙古共居共学共事共乐。别人一听说我们来自内蒙古,总以为“人均”都能长调与呼麦,其实能歌善舞对很多人来说也是个终极难题。骑马可以是兴趣,也可以是一种职业技能,但它基本在景区、草原或是马场。孩子们能在学校报名射箭培训,但更多的还是特长班。好友相聚时,多数人难做到千杯不醉,饭桌上也未必无肉不欢。

  这里的城市也高楼林立,民族服饰的发展从传统走向生活化,大家更喜欢怎么舒服怎么穿。内蒙古高原虽然也带着“高原”二字,但“高原红”未必是“标配”,肤若白雪之人也并不少见。内蒙古人热情果敢的自是有之,但性格温婉如春风拂面之人也比比皆是。

  很多人可能还在担心内蒙古的飞沙走石,这里得敲敲黑板了。内蒙古的风还是一如人们形容的那样“劲爽”,但风沙已不再相伴,因为这里的治沙效率超出你的想象。内蒙古2024年全年完成防沙治沙1954万亩,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治理沙化土地238万亩,以日均治沙6万亩的骄人战绩领跑全国,再次刷新“世界治沙看中国、中国治沙看内蒙古”的定义。草原上矗立的大风车“吱哟哟地转”,正在助力内蒙古在新能源领域“再造一个工业内蒙古”。

  有人可能觉得内蒙古人,过的是慢悠悠的诗意生活。可事实上,正在“创新路、进中游”的内蒙古人,哪里甘心“躺平”?这里的人民对待工作和事业一样拼到“飞起”,各地都在争上游比实绩,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已经连续三年进入全国第一方阵。

  “近”与“远”将内蒙古谱写成一曲包容的歌,既有“天苍苍,野茫茫”“大漠孤烟直”的诗和远方,又有触手可及的现代都市生活。当草原上的勒勒车与高速公路并行,当马头琴声与流行音乐交织,当生态文明与经济发展和谐共进,内蒙古正在成为观察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独特棱镜,折射出文化传承与时代变迁错落有致的光谱。

 

责任编辑:冯明
关键词:内蒙古,羊肉,草原,治沙,热情,第一,面积,也是,美食,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