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人们对“知识产权”并不陌生,但却对其缺乏正确认知。有人觉得“免费下载软件”没什么,有人认为“借鉴设计”不算侵权……,殊不知这些错误行为,不仅让创作者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失,更折射出公众在知识产权认知上的误区。
(此图片由AI生成)
误区1:知识产权和普通人没关系。
真相:有人认为知识产权和普通人关系不大,其实它和我们息息相关。
例如,翻阅一本书籍、打开一瓶饮料、试穿一件衣服、下载一款软件……,这些行为都涉及对知识产权的利用和保护。此外,我们随手拍摄的短视频和设计的Logo,或者发布在朋友圈的九宫格图文,只要具备独创性,著作权就会“自动到账”。有媒体曾报道,一位烘焙爱好者因原创蛋糕造型被商家抄袭,通过著作权登记成功维权,获赔5000元(人民币)。这些身边的事例说明,知识产权已经融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误区2:使用相同商标名称就是侵权。
真相:商标侵权不是简单定义,需满足“混淆可能性”要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规定,只有在相同或类似商品上使用近似商标,且易导致消费者误认,才构成侵权。例如,某新闻网站注册“杭小布”商标后,街边油条店使用相同名称,就不构成侵权。因为一个是网站,一个是油条店,两者属于不同商品类别。不过,像“可口可乐”这种著名商标,就不能随便使用了,会涉及“跨类别保护”。
误区3:下载盗版软件不会有事。
真相:未经授权的下载行为可能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
2021年,上海警方破获一起特大侵犯著作权案,抓获下载盗版游戏超10万次的个人用户李某。最终李某因“侵犯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罪”被判有期徒刑3年。法院指出,传播盗版即侵权,而且不以盈利为要件。比如,把正版软件共享给他人使用,即使免费,也可能构成未经许可的传播行为,侵犯软件著作权人的发行权和信息网络传播权。
误区4:“抄袭”局部设计没关系。
真相:外观设计是产品的关键要素,因此保护外观设计很重要。目前,产品局部设计也成为我国外观设计专利保护的客体。
2023年,华为发布新款耳机后,模仿者故意在细节上规避,抄袭这款耳机的局部外观设计。不过由于华为申请了局部外观设计专利,最终模仿品被判构成侵权,侵权方立刻停售。这也是我国首例局部外观设计专利侵权纠纷行政裁决案。
误区5:维权成本高只能放弃。
真相:其实,我国已构建了知识产权多元维权体系。
在行政投诉方面,市场监管部门能够迅速响应并查处侵权行为。在司法途径中,小额诉讼程序可实现“一次开庭、当庭宣判”,缩短了审理周期。此外,国家还设立了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为权利人提供免费的法律咨询和维权指导服务。因此,当知识产权受到侵害时,我们应积极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切勿以为维权成本高而放弃维权。
破除知识产权认知误区,既是对创新的尊重,也是对自身权益的守护。让我们行动起来,共同营造“尊重知识、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让知识产权真正成为创新发展的“护航者”!
统筹:荆克 屈绍辉
撰写、设计:芮静
新华网数字政务中心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