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历史上的“关税魔咒”
4月7日,行人经过日本东京的一处电子股指显示屏。因投资者担忧美国“对等关税”导致全球经济衰退,日本东京股市7日全线下跌
文/《环球》杂志记者 宿亮 刘晨 宋盈
编辑/胡艳芬
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4月2日在白宫签署两项关于所谓“对等关税”的行政令,宣布美国对贸易伙伴设立10%的“最低基准关税”,并对某些贸易伙伴征收更高关税,此举引发国际社会多方批评和反制……一周后,在美国东部时间4月9日,特朗普又突然决定延缓执行针对部分贸易伙伴的高额关税政策。尽管如此,美国启动的“关税战车”并不会彻底停下来,全球分析人士纷纷警示,美国将再次陷入“关税魔咒”之中。
所谓“魔咒”,指的是美国此前多次加征关税,导致美国内矛盾激化、经济萧条,甚至影响全球政治经济稳定。回溯历史,美国政府在遭遇困境时屡屡诉诸保护主义,企图借此提振本国经济、维护自身霸权,但几乎每次都以损人害己、代价惨重收场。
“可憎的关税法案”
美国西南海滨城市查尔斯顿是三河交汇之地,在河口沙洲尽头有一座五边形的要塞矗立水中。1861年4月,邦联军炮轰这座名为萨姆特堡的要塞,打响了美国内战第一枪。长期以来,人们对这座纯军事用途要塞有个误解,认为它是联邦政府海关收取关税的地方。之所以有这样的误传,是因为美国内战与高关税有解不开的渊源。
内战时期的美国总统亚伯拉罕·林肯以支持废奴出名,但他还有另一项政治主张:高关税。甚至有历史学家认为,支持高关税才是林肯当选总统、引发内战的主要原因。
19世纪初,美国经济陷入严重的结构性矛盾。在东北部,新兴工业资产阶级迅速成长并与英国形成竞争关系,希望通过高关税保护本土产业;在西南部,棉花出口支撑了规模庞大的种植园经济,种植园主主张与英国开展自由贸易。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结构性矛盾远远超越了是否同意蓄奴带来的道德矛盾,是当时导致美国社会南北分裂更为显性的矛盾。
林肯来自美国西北部,其家乡并没有卷入关税之争,但东北部能提供给他选票和财富支持,这让林肯在从政生涯中逐渐倾向于工业资产阶级的政治立场。
事实上,美国建国后,北方工业资产阶级一直在尝试通过加征关税来保护本土工业,也一直与南部种植园主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1828年,美国再次立法上调平均关税税率至25%,被南部称之为“可憎的关税法案”。林肯上台的1861年,联邦政府推动通过《莫瑞尔关税法案》,再次提高关税,终于让以南卡罗来纳州为首的南部农业州忍无可忍。
美国独立前,殖民地人民反对英国税收,爆发了“波士顿倾茶事件”。《查尔斯顿信使报》曾这样形容当时的局势:“茶叶已经倒入海中。”这点燃了独立战争的导火索;而发生在查尔斯顿三河入海口的萨姆特堡之战,也成了美国内战的起点。
英国作家狄更斯曾表示,废奴的道德诉求引发内战只是一种“神化”,经济才是美国南北分裂的关键,其核心就是联邦政府开征高关税。内战后,压制了南方的美国联邦政府建立起当时世界上最高的关税壁垒,1864年关税平均税率达到47%,成为高度贸易保护主义的象征。
1897年,共和党人威廉·麦金莱入主白宫。他在任上推行贸易保护主义,签署《丁利关税法》,大幅提升羊毛、棉纺品、丝绸和糖等商品的关税,将美国进口关税平均税率提升至52%。这直接导致美国进口商品价格大涨,消费者开支大幅上升,并加剧了全球贸易的紧张局势。
所幸,麦金莱执政后期理念发生很大转变,变成开放贸易的支持者。他在1901年的演讲中表示,“商业战争无利可图”。
银行家“跪求”取消的政策
1930年6月,多名美国产业巨头频繁出入美国白宫,就一项法案与时任美国总统赫伯特·胡佛发生了激烈的争论。福特汽车公司创始人亨利·福特把这项法案称为“一项愚蠢的经济政策”。为了阻止胡佛签署这项法案,银行家托马斯·拉蒙特形容自己差点向胡佛“下跪”。
最终,不顾1000多名经济学家联名反对,胡佛还是签署了这项当时引发美国内部强烈不满的法案,即《斯穆特-霍利关税法》。这项法案大幅提高了2000多种输美商品的税率。
为什么要提出这样的政策?时间要回到稍早美国人口中的“咆哮的20年代”。彼时,美国生产能力大幅提升,但大量产品找不到销路。一些美国政客认为,只要征收高关税,就可以阻止外国商品进入美国,帮助美国企业在国内市场打开销路。
4月9日,顾客在泰国曼谷的一个购物中心内挑选商品。亚洲开发银行9日发布《2025年亚洲发展展望》报告说,受贸易不确定性和美国加征关税等因素影响,预计亚太发展中经济体2025年经济增速为4.9%,2026年增速为4
高关税法案发起人之一、犹他州参议员里德·斯姆特表示,世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付出了生命和财产的惨重代价,至今仍无法恢复商品购买力,以适应战后十几年间由于工业革命而催生的产能急剧增长。在这种思维下,高关税成了一种“解决办法”。
1929年10月,美国股市暴跌引发了经济大萧条。面对市场的急剧动荡,政客们急需“做点什么”来证明自己在“有效”治理国家。刚刚上任的胡佛尽管本身不同意提高关税,但为了兑现竞选时提高关税保护农业的承诺,还是在1930年6月签署了该法案。
然而,美国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斯穆特-霍利关税法》还在立法程序中时,贸易伙伴就开始对美国进行报复。1930年,加拿大、法国、英国、德国等相继对美国产品加征关税或寻找美国之外的交易对象。
在法案的影响下,美国的进口额从1929年的44亿美元骤降66%至1933年的15亿美元,而出口额则从54亿美元骤降61%至21亿美元,降幅均超过GDP同期50%的降幅。美国经济非但没有好转,反而进一步陷入大萧条。有分析指出,《斯穆特-霍利关税法》是造成那场经济危机从美国一国向全球外溢的重要原因。
以名义价值计算,针锋相对的关税升级让全球贸易量在胡佛任内的短短4年间萎缩了三分之二;以实际价值计算,这一法案让全球贸易萎缩了四分之一。这种恶性后果导致世界总需求减少,通货紧缩压力持续累积,全球经济陷入迅速恶化的循环。
经济学家普遍认为,《斯穆特-霍利关税法》是一项严重的政策失误,显著加剧了大萧条的程度和持续时间。从全球经济的角度看,当时美国已是重要的债权国,而欧洲国家无法通过向美国出口商品换取美元来还债,导致金融条件恶化,银行业倒闭潮持续,使大萧条变得更加难以逆转。
关税壁垒问题是美国历史的一部分
20世纪60年代末期,美国陷入经济危机,通货膨胀上升、财政赤字大增、大量黄金外流。为应对困局,1971年8月,时任总统尼克松在未与任何盟友协商的情况下,宣布暂停美元与黄金的兑换,同时为确保“美国商品不会因不公平汇率而吃亏”,对美国所有进口商品征收10%的附加费。
这种单边举措令世界惊愕,被称为“尼克松冲击”,导致美国与主要贸易伙伴关系紧张,布雷顿森林体系动摇,美元大幅贬值,国际金融市场陷入混乱,美国的失业率与通胀率持续上升。
21世纪初,美国钢铁行业不景气,时任总统小布什希望通过提高关税保护本土产业。2002年3月,小布什政府宣布对10类进口钢铁产品加征最高达30%的关税,为期3年。
这一政策给美国钢铁行业创造了数千个就业岗位,但导致钢铁价格高涨,汽车、家电等下游行业成本飙升,相关企业苦不堪言。据统计,2002年美国因钢铁关税流失约20万个工作岗位,远超当时美国整个钢铁行业的就业人数。
欧盟、中国、日本等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先后对美国启动世贸争端解决程序。最终,世贸组织裁定美国关税违规,小布什政府不得不提前撤销这一政策。
正如法国《世界报》网站一篇评论文章所指出的,关税壁垒问题是美国历史的一部分,保护主义贯穿了整个美国政治史。
如今,美国政府已公布的“对等关税”等政策再次将美国推到了高关税引发危机的边缘。
经济史学家道格拉斯·欧文曾表示,美国1930年代的高关税是“错误时间推出的错误政策”,其逻辑并非是经济的,而是政治游说集团的既得利益。欧文说,历史明确证明,高关税保护国内产业从来都是事与愿违,因为贸易伙伴的报复政策和全球贸易萎缩带来的负面影响远远超过一国获得的局部利益。同时,欧文还强调,美国此前的高关税政策是典型的“多输”,缺乏国际协调和合作,任由各国采取单边保护主义行动,导致了灾难性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