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水漾多瑙河
4月5日,在奥地利维也纳穆特剧院,演员在婺剧《白蛇传》演出结束后谢幕
——婺剧《白蛇传》惊艳欧洲音乐之都维也纳
文/《环球》杂志记者 孟凡宇 于涛(发自维也纳)
编辑/刘娟娟
一场寒潮把维也纳的气温拉回到10℃以下。而在穆特剧院——奥地利首都这座极具设计感的剧院内,一番中国戏剧的热潮却才刚刚开始。
4月5日晚,2025“中国戏演出季”暨中国戏国际展演正式开幕。作为“演出季”的首场剧目,由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带来的婺剧《白蛇传》当晚上演并取得热烈反响。一场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交融拉开帷幕。来自中国西湖的经典传说,在维也纳的多瑙河上掀起浪潮。
“文戏武做”满堂彩
当晚的演出座无虚席。当看到许仙被现出原形的白蛇吓昏过去,以“僵尸躺”直挺挺向后倒在舞台上,观众立刻为演员的生动表演鼓起掌来。在白素贞盗取灵芝草的片段中,演员从高台翻身跳下的高难度动作又迎来观众的热烈反响。每次到剧中打斗场面,不论是“水漫金山”时的多人打斗,还是小青单枪匹马以一敌众的打斗场面,观众席里都传出欢呼声与掌声。台上台下,高潮迭起,应呼不断。
这些精彩的打斗场面,是婺剧“文戏武做”特点的典型呈现。婺剧起源于明代,融合了中国传统戏剧的六种声腔,以文武兼备的表演风格独树一帜。在婺剧的许多文戏中,人物的内心活动会通过形体动作来外化表现,让婺剧有了“文戏武做”的特点。
“很多细微的情绪通过水袖和各种技巧更直白地传达给观众,这是老艺术家们高明的艺术见解,婺剧‘文戏武做’风格就是这样慢慢形成的。这样的风格让婺剧走得更远,推广起来也更加顺畅。我们走出国门的时候,国外的观众见到这些文戏里的肢体表达,对剧情能更心领神会。”剧中许仙的扮演者、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楼胜说。
4月5日,演员在在奥地利维也纳穆特剧院表演婺剧《白蛇传》
“这是我第一次有机会在奥地利看到这样的演出,非常精彩。”现场观众尤丽卡·克劳斯说。
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来自浙江省金华市。据中国歌剧研究会副秘书长吴灵峰介绍,无论是演出质量、艺术规格,还是在业界的影响力,该剧团都是中国戏曲界一家优秀剧团,特别是在农村地区有着良好的口碑和群众基础。
演出开始前,当被问到对表演有什么期待时,吴灵峰说:“我们感觉,今天晚上的演出将会给观众带来耳目一新的震撼,尤其是‘水漫金山’这部分。希望观众能接受,能喜欢,我们有这个信心。”
演出的最终效果正如其言。
语异情共心相通
当舞台上的小青询问得知许仙“尚未娶妻”,一旁的白素贞难掩喜悦,台下观众也不禁为这一场西湖之畔的美丽邂逅发出会心笑声。这一刻,美好的爱情故事成了跨越国界和古今的人类共同语言。
4月5日,演员在在奥地利维也纳穆特剧院表演婺剧《白蛇传》
“我们的经典歌剧通常与观众有更大的距离感。但看《白蛇传》,你会觉得自己是剧中的一部分。这很有趣。”难掩激动之情的克劳斯说。
演了二十多年《白蛇传》的楼胜第一次到奥地利演出,观众的热情也感染了他,“虽然我们语言不同、文化不一样,但他们完全能明白演员的心理活动和所有表演细节,跟我们非常有共鸣。”
有些桥段,常看戏的国内观众可能反应平平,但在奥地利的演出却获得连连掌声,这有些出乎楼胜的意料,“这让我感到特别地欣慰和高兴,希望能有更多这样出访演出的机会,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得更远更广,让世界人民都能欣赏到博大精深的中国戏曲。”
据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副院长谢玲慧介绍,截至目前,该剧团已在世界69个国家和地区进行过访问演出。“前两天在匈牙利演出,让我感到非常意外的是,当地观众看得非常非常投入,演员和观众产生很强的共情与共鸣。演出结束时,掌声长达十几分钟。这让我相信奥地利的观众一定也会喜欢这出剧目。”谢玲慧说,“艺术无国界,海外观众无论来自非洲、欧洲还是美洲,都非常欢迎我们的演出,让我感到非常自豪。”
婺剧《白蛇传》的演出地点穆特剧院,既是一座剧院,同时也是一座音乐厅,“穆特”(MuTh)这个名称由德语中“音乐”(Musik)和“戏剧”(Theater)两个词结合后音译而来。穆特剧院也是维也纳童声合唱团的演出地点。
穆特艺术总监埃尔克·黑塞以前从未看过中国传统戏剧的演出,看完《白蛇传》后她十分激动,“甚至无法找到合适的语言来形容自己的喜爱之情”。
维也纳大学孔子学院院长雷佩克去过杭州两次,一次是二十年前,一次是两年前,“西湖始终如一,这是一个美丽的地方,背景是群山,水边还有许多美丽的荷花。我觉得这种感觉在这场演出中非常非常美妙地传达给了观众。我感觉西湖仿佛来到了维也纳。”
4月5日,在奥地利维也纳穆特剧院,观众观看婺剧《白蛇传》演出介绍
戏融中西美同享
婺剧灵活多变的曲调、秀美的服装和炫目的程式动作让雷佩克赞叹不已,他表示当地很少见到如此盛大精彩的艺术表现的组合。“我认为,中国戏剧绝妙地架起了融通东西方的桥梁。在维也纳,相信我们可以真正地欣赏中国戏剧,通过文化交流将两国人民联系在一起。这永远是一件好事。”
奥地利维也纳州议会第一议长、(欧洲)国际文化交流合作协会荣誉主席恩斯特·沃勒以前在中国看过现场演出,还看过中国电影,“但在维也纳还是第一次见到如此高水准的中国戏剧系列演出。这是中奥两国文化交流的一个真正亮点。”
本次演出季活动由中国歌剧研究会和(欧洲)国际文化交流合作协会主办,中国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发展中心承办,在今年为欧洲观众带来昆曲、越剧、秦腔、婺剧、锡剧、扬剧、淮剧、桂剧8个戏曲剧种的演出。
中国歌剧研究会会长明文军说,“此次演出季带来的8台‘大戏’,在大家眼中可能只是中国不同地域的戏剧种类,但其实它们分别展示传递出中国文化中一个重要的价值理念——‘和而不同’,也就是‘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中国戏剧源远流长,历经几千载春秋,在唱念做打间深扎于华夏沃土,是一种典型的“以歌舞演故事”的音乐戏剧样式。至今,仍然有300多个不同语音、唱腔和审美规范的剧种样式在中国大地上传唱,宛如一个庞大而丰富的“生态系统”,各种剧种样式有着独具特色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
在人类历史的漫长进程中,各民族创造了具有自身特点和标识的文明,共同构成人类文明绚丽多彩的百花园。如今,这些来自东方的古老艺术跨越重洋,与音乐之都维也纳浪漫“邂逅”,正是一次次跨越时空、跨越文化的艺术对话与交流交融。
明文军说:“戏剧艺术是人类共通的情感表达。中国戏剧怀揣着热忱来到维也纳,希望能与这座音乐之都碰撞出奇迹。我们相信,这场邂逅不是终点,而是无数可能的起点。在这里,戏剧不再是某个地域的注脚,而将成为人类共同的精神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