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为何能扛住极限制裁

2025-04-09 07:00:00 来源: 《环球》杂志

 

1月9日,人们在俄罗斯莫斯科红场乘坐游艺设施

文/王豫刚

编辑/马琼

  俄乌冲突于三年前爆发后,美西方国家针对俄罗斯实施一系列极限经济制裁措施,给俄经济社会带来极大影响。但从数据上看,尽管遭受西方一轮又一轮制裁,2024年俄罗斯GDP仍实现了4%的增长,居民家庭收入增加,失业率达到历史最低水平的2.3%,这是许多欧洲国家都未能达到的成绩。

“全球南方”撑起俄外贸

  面对美西方严厉制裁,俄罗斯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

  首先是实施卢布结算机制——自2022年3月31日起,要求“不友好国家”必须通过俄罗斯天然气工业银行开设卢布账户购买能源。该措施使卢布汇率从2022年3月初的历史低点显著回升,2023年平均汇率维持在1美元兑75至85卢布区间。

  其次是深化与非西方国家合作。例如,俄罗斯与印度的能源贸易额从2021年的不足100亿美元增长至2023年的约450亿美元,其对外贸易本币结算比例从不足15%上升至约40%。

  此外,俄罗斯还在努力填补跨境运输、油气深加工的短板。通过成立石油交易机构、组建再保险公司、收购老旧船舶填补海运缺口、改革原油定价方式等措施,构建完整产业链,降低对西方国家依赖。

  通过这些具体措施,俄罗斯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自身的能源利益。加上价格上涨等因素,俄能源出口尽管受到欧美限制,出口额仍创下新高。根据俄罗斯中央银行统计,2022年俄能源出口总额为3837.3亿美元,同比增长57.4%。其中石油出口同比增长7.6%,天然气下降了25.1%。

  虽然美欧试图通过限制投资和技术供应来削弱俄罗斯的生产能力,但这些并未在实质上影响俄维持现有生产和供应全球市场的能力。在天然气、石油和特定矿产及采矿业务领域,俄罗斯依然是全球顶级能源供应国。

  外交学院亚洲研究所王冬等研究人员指出,在经历了2014年至2015年的制裁困境后,俄罗斯首先调整了债务结构及外汇储备结构。通过大规模减少公共部门和经济部门(除银行外)的公共债务,减少对外部资金依赖,保持良好经济基本面,避免因债务危机引发更大范围的经济混乱。2022年1月,俄罗斯公共债务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仅为14.8%。通过增加外汇储备,俄在大幅减少美元储备的同时增加黄金及欧元、人民币等非美元资产,以此降低因特定资产被冻结带来的风险,获得更多资金缓冲来应对制裁导致的资金流动压力和汇率波动。

  此外,俄罗斯建立了米尔支付体系以及“俄版SWIFT”金融信息传输系统(SPFS)等替代性金融基础设施,以减少对境外支付体系的依赖,确保在受到制裁时仍保有一定的国内支付结算能力。俄政府还要求国际支付卡将境内业务转移到本土系统,以掌握境内交易情况。

  在国际交易方面,俄罗斯积极向贸易伙伴推广本国支付工具并推进本币结算,已与欧亚经济联盟国家、中国、土耳其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支付系统对接。截至2023年,中俄贸易本币结算率达95%,欧亚经济联盟内部80%的贸易通过卢布进行。

这是3月18日在俄罗斯首都莫斯科拍摄的克里姆林宫

  俄方预测,2024年俄罗斯与印度双边贸易额或达到创纪录的660亿美元,有望在2030年达到1000亿美元。能源合作日益成为双方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俄罗斯油气在欧洲市场受阻的情况下,印度已成为其主要出口国之一。路透社的数据显示,2024年前11个月,印度从俄罗斯进口的原油同比增长4.5%,日均进口量达176.4万桶,占印度原油总进口量的36%。

  同时,以俄罗斯为最终市场的转口贸易也在增长。2021至2023年间,欧洲对中亚地区的出口量增长了一倍以上,主要包括机械及其他制成品,其中物流行业2023年实现了20%的增长。此外,阿联酋已发展成为俄罗斯的重要转运枢纽,当地贸易商采购集成电路、微芯片处理器和控制器、无线电导航设备等电子产品,随后将这些产品转口至俄罗斯。正如欧洲经济政策研究智库布鲁盖尔研究所指出:“新兴国家填补了大部分俄罗斯失去的与发达经济体之间的贸易。”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许文鸿的研究显示,截至2021年底俄乌冲突爆发前,俄罗斯国际储备规模已达6320亿美元,创历史峰值。到2022年底,其黄金外汇储备总量位居全球第四位。分析显示,俄外汇资产占比超过75%,黄金储备占21.7%,特别提款权占4%。

  俄罗斯外汇储备资产中约半数为美国国债和欧洲政府债券等有价证券。自2014年克里米亚事件后,俄推行“去美元化”战略,并于2018年转向欧元。至2022年3月资产被冻结,美元资产仅占俄外汇储备的10.9%,欧元资产占比达33.9%。

最终买单者还是欧洲

  近期随着美国特朗普政策转变立场,欧盟不得不调整其过去既期待美国承担更多责任,又不愿与俄罗斯彻底对立的模糊策略。泽连斯基访美遭冷遇、德国多次宣布提高国防预算、波兰表示谋求拥核等一系列事件,推动国际商品市场剧烈波动——军工类金属价格飙升,黄金突破每盎司3000美元大关;欧洲国防股应声大涨,以德国军工企业莱茵金属公司为例,其股价从2月中旬的750欧元每股攀升至3月14日的1300欧元左右,月涨幅超70%。

  多家欧洲研究机构预测,到2030年,欧洲整体国防开支占GDP的比重将从目前的约2%提升至3.5%,年复合增长率达7%至10%。

  实际上,欧美出于对国际能源价格大幅上涨的顾虑,一直未彻底切断俄罗斯油气的出口换汇渠道。例如,俄罗斯天然气工业银行一直未受到制裁影响,原因就在于欧洲需要通过该银行继续采购俄罗斯天然气。以匈牙利为例,该国严重依赖俄罗斯的油气资源,与俄气公司签署有多项供气协议。如果无法通过该银行支付能源费用,匈牙利将面临严峻的能源供应问题。

  因此,拜登政府任内一直采取“制裁-豁免”模式,为俄罗斯能源企业保留了一定的出口资金获取渠道。然而,3月13日美国财政部宣布,今年1月实施的为期60天的豁免期已经结束,该豁免允许涉及受制裁俄罗斯银行的特定能源交易继续进行。一旦豁免失效,这些银行可能无法使用美国的支付系统进行主要的能源交易。这一决定,使得其他国家在购买俄罗斯石油时将面临更大困难,从而对其全球供应形成限制。

  能源收入是俄罗斯国防支出的重要支撑。在普京第一次总统任期,油气换来的进账主要用于扩军,军事预算翻了两番,并一直水涨船高。过去十年间,油气收入占到俄联邦预算总收入的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2023年油价下跌和天然气出口减少,曾导致俄相关收入减少了24%。

  但在过去一年里,俄油气收入出现回升。其中,石油和成品油收入占比约为83%。彭博社根据俄财政部发布的数据计算发现,2024年,俄石油相关税收上升至9.19万亿卢布(约合894亿美元),高于上一年的7.04万亿卢布。

  据《经济学人》分析,一些国家如印度、新加坡、土耳其和阿联酋等在进口俄罗斯廉价燃料供国内使用的同时,也在出口本国更昂贵的非禁运石油至欧盟国家。很大程度上,欧盟国家在为能源价格限令买单。

  总体而言,在俄乌冲突全面爆发之前,欧洲曾试图构建以俄罗斯油气能源为基础,结合欧洲技术和制造能力,利用俄罗斯人才和工业基础设施,将俄罗斯纳入以“石油欧元”为核心的资本与贸易循环体系。然而,这一构想在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之后便已摇摇欲坠,时至今日基本宣告彻底失败。

  究其原因,核心在于欧洲在国防、科技等关键领域严重依赖美国,始终未能实现完全自主。或许特朗普的“白宫逐客”事件,会迫使欧洲做出一种出乎意料的抉择。但无论如何,最终承担后果的,现在看来仍将是欧洲自身。

  (作者系北京合润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