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欧亚经济合作发展论坛侧记:“多边交流、深化互信、务实合作、共享机遇”成为主旋律-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5 04/22 21:44:08
来源:新华网

2025欧亚经济合作发展论坛侧记:“多边交流、深化互信、务实合作、共享机遇”成为主旋律

字体:

新华网上海4月22日电(陈延特 顾彦)梧桐掩映的上海延安中路,再度见证欧亚经济续写文明交融、尊重互信、合作共赢的新篇章。

4月17-18日,由中国国际投资促进会、中国信息协会、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中国科技产业化促进会、欧亚国家财商合作协会、俄罗斯工业家和企业家联盟、俄罗斯银行协会等中外多方组织牵头、新华网特别支持的2025欧亚经济合作发展论坛在上海展览中心(原中苏友好大厦)举行。论坛以“金融赋能、科技进步、产业协同、人文互通——构建欧亚高水平合作新生态”为主题,开设4场主题分论坛及多领域交流合作洽谈活动。

位于延安中路的上海展览中心(原中苏友好大厦)主办方供图

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经济深度重塑,欧亚地区作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和文明交融的枢纽,其多边交流、深化互信、务实合作比过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为需要。现场来自中国、俄罗斯、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罗马尼亚等近500位欧亚地区相关政要、学者、商界代表参会,让这座钢铁与琉璃的苏式建筑流淌出多边文明交融的暖意。

产业因协同而增效,机遇因共享而蓬勃

“一带一路”的驼铃与“波斯湾”的汽笛在殿堂回响,中国与欧亚国家的经贸合作持续深化,双边和多边的贸易额逐年在攀升,投资、贸易、金融等领域合作日益多元,能源资源开发互补、产业链协作升级、金融信用合作等领域形成了良好的互补合作关系。

“加强与欧亚地区的经济合作,有利于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优势互补;有利于推动技术创新,提高产业竞争力;有利于拓展国际市场,促进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中国国际投资促进会常务副会长周晓燕在发言中指出,应组织搭建更多欧亚地区企业、社团、商会等经济主体沟通交流平台,加强政策沟通与协调,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营造良好的经济合作环境,鼓励企业加大在欧亚地区的投资和合作力度。

“去年,中俄贸易规模超过2400亿美元,再创历史新高。”俄罗斯工业家和企业家联盟(RSPP)主席亚历山大·邵欣(Alexander Shokhin)表示,“近30年来,欧亚各经济体迅猛发展,中国的发展更是我们有目共睹的,巨大且开放的市场规模和完善的产业链体系,为欧亚各经济体的经贸合作和技术发展起到了‘定心丸’的作用。”他认为,应推动“一带一路”倡议与“大欧亚伙伴关系”计划结合发展,进一步深化欧亚地区多边贸易体系、提高经贸合作水平。他提到:“期望该论坛可以持续高质量举办下去,为大家搭建高水平交流合作的平台。”

正是35年前的4月18日,浦东开发开放的号角正式吹响,为全世界提供了高水平开放的舞台,第一个金融贸易区、第一个保税区、第一家外资保险公司、第一家外资银行……无数的外资企业涌入,创造了多个全国首例,也创造了GDP增长近300倍的世界仅有。正如中国信息协会理事会副会长余健在致辞中提到,“中国始终是各国企业家投资兴业的沃土和值得信赖的贸易伙伴”。

欧亚国家财商合作协会理事会主席、俄罗斯工业家和企业家联盟(RSPP)执行副主席亚历山大·穆雷切夫(Alexander Murychev)表示:“数字化、投资、科技与文化将构成合作闭环,欧亚地区之间唯有通过协同创新,才能构建具有竞争力、包容性的发展模式。”

如今,中国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越来越多“在中国、为全球”故事仍在持续上演。全国政协常委、上海公共外交协会会长周汉民在讲话中提到,2024年,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5%,突破43万亿元人民币,连续八年世界第一;中国服务贸易总额首次突破1万亿美元,全球第二;中国全行业对外直接投资约1627.8亿美元,同比增长10.1%;今年,上海浦东再迎13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4家外资研发中心。这些数据无不彰显着中国将始终与世界同行的脚踪。

文明因对话璀璨文化互鉴而丰富

文化交流促进文明交融,让彼此的隔阂得以理解,为各地区开展更广阔合作打下根基。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深入推进,欧亚地区在文化、艺术、教育等人文领域的交流正不断谱写新篇。

“我们一直在学习中国经济贸易政策、金融制度和信贷机制,学习像上海那样快速发展的成功经验。”欧亚国家财商合作协会理事、哈萨克斯坦共和国银行协会主席巴黑特别克·拜谢伊托夫(Bakhytbek Baiseitov)表示,“通过‘一带一路’倡议,我们与中国的西部地区及许多城市展开合作,同时了解到更多中国文化,如今儒家文化、道德经等越发受到哈萨克斯坦民众的欢迎。现今发生的问题,总能在中国古代圣贤思想中找到答案。”

作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俄罗斯中国友好协会副主席、阿尔希波夫中俄社会经济发展基金会主席伊万·阿尔希波夫(Ivan Arkhipov)在发言中表示:“俄中两国人民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守望相助,今年是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中国和苏联曾作为亚洲和欧洲反法西斯的主要战场,我们应当呼吁全社会弘扬正确的二战历史叙事,维护国际秩序稳定,捍卫国际公平正义,为欧亚各国和平发展、提升人民福祉、创造人类更加美好未来的奠定坚实基础。”

“‘重走英雄路’文化之旅大型交流活动”也在此次论坛期间正式对外发布。活动将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为背景,将由莫斯科至北京,通过重走红色经典路线,策划开展缅怀英烈、重温历史等多项文化主题交流活动。活动的主办方SLC丝路集团中国事务总监李向梅及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英雄文化基金理事戴勇均表示,希望以英雄文化影响和驱动更多的人去服务社会、帮助他人,让中俄乃至欧亚地区合作发展有着更为广泛的底层驱动力。

“文化是认知世界、认知人类的一个开端,是有力的人民外交方式。”俄罗斯著名歌剧演员柳博芙·卡扎尔诺夫斯卡娅(Lyubov Kazarnovskaya)在发言中表示,如今中俄两国间的文化交流、人才教育也越发便利,这对于未来双边关系发展起着良好的软实力作用。

欧亚地区人民人文相通、命运相连。欧亚国家财商合作协会“先驱报”主编、经济学博士、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经济大学教授安娜·别兹杜德纳亚(Anna Bezdudnaya)提到:“我们积极融合‘一带一路’倡议合作理念,在欧亚地区扩大友好发展声量,通过文字、活动搭建起交流互通的桥梁。”

科技因革新蝶变,未来因普惠而可期

技术是链接未来的桥梁,合作是共创繁荣的纽带。数字经济、绿色转型与智能制造等新兴领域正在欧亚大陆蓬勃发展,数字基础设施和水电、交通同样重要,地区间的数字化程度差异,将是数字时代革命进程的关键所在。

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副总裁李顺科指出,在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的辐射带动下,我国正致力于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技术转移协作网络,服务于国内外企业科技成果的交流、转化与落地。围绕前沿领域和关键技术,推动精准对接中欧亚地区科技企业、科研机构与资本机构协同创新发展,建立更高效、开放、弹性的合作网络,开展跨境科技成果转化,包括跨境数据流通、智能制造协作、绿色低碳科技等方面合作,探索共建“数字贸易港”与“技术合作港”,提升区域科技资源的配置效率与创新生态的系统能力,为“数字丝绸之路”发展注入互信共赢、资源互补的中国力量。

2024年,我国跨境电商进出口2.63万亿元,同比增长10.8%。俄罗斯已成为仅次于美国、英国和德国的中国跨境电商第四大出口国。2024年5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在两国建交75周年之际关于深化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中指出,中俄将深化服务贸易、电子商务、数字经济、可持续发展领域合作。

万里智库秘书长、上海市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赵悦认为,未来AI技术将在跨境电商领域大有可为,基于AI跨境报关技术,可将清关时间由过去的72小时大幅缩减至8小时,因为时差、语言环境等问题困扰的跨境电商客服,也可以因为AI有效降低运营成本。同时,还可以建立亚欧的数字自贸区的试点,允许数据跨境“沙盒监管”,欧亚地区将迎来数字化创新合作的新空间。

俄罗斯莫斯科物理技术学院未来生物物理研究所副所长亚历山大·梅列尔扎诺夫(Alexander Melerzanov)提到,AI正在重塑社会发展范式。通过“AI+教育”提升人口素质、“AI+医疗”优化中医国际传播、“AI+康复”改善伤后恢复,AI已成为提升社会韧性的关键技术。他认为,但最终我们还是需要“合作”,因为世界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见面,人与人的关系决定着一切。

金融因互通而繁荣,信用因共建而坚实

信用是经济金融合作的基石,也是基于资本的最底层的要素,对于提升投融资和经贸合作的效率至关重要。构建和挖掘欧亚地区政府、企业的信用价值,推动多边合作信用互认、价值转化,减少各国在信用评级、金融监管等领域的重复审查和认证流程导致的融资障碍,降低企业跨境贸易和投资的合规成本,是促进国际资本流入和促进本地区的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

远东资信评估有限公司名誉董事长、中国基本建设优化研究会特邀副会长邢军在发言时表示,引导国际资本流向欧亚地区,可以为欧亚地区的新能源和科技创新发展提供有力金融支撑。他介绍,中国稳定的全球生产供应能力,全产业链覆盖的工业制造体系,以及全球贸易体系的中枢地位,为人民币稳定性与低通胀优势提供了有力保障。截至2024年底,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已经覆盖了185个国家和地区,已成为全球第三大贸易融资货币,加强人民币的跨境使用,符合欧亚国家的发展诉求和核心利益。

目前,中俄贸易的本币结算率已经超过95%,金融合作规模正不断扩大。俄罗斯银行协会副主席亚娜·叶彼发诺瓦(Yana Epifanova)在发言时表示,要基于平等互助的合作关系上,继续扩大欧亚地区在金融银行领域的合作,中俄两国的合作是其中重要的基石,涉及跨境贸易、金融科技、数字货币等方面合作。同时,正积极在双方国家本土开设代理账户和分支机构,不断巩固和发展支付结算基础设施建设。未来,各方将积极推动欧亚经济合作中的信用服务多边互认机制创新发展,持续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化金融合作。

重庆作为中国西部金融中心,拥有港口、陆港、空港生产服务、商贸服务5种类型的国家物流枢纽城市,通达全球127个国家和地区的500多个港口,去年进出口贸易额达7154亿元人民币。重庆保税港区集团总经理王端平介绍,重庆保税港区对制造企业可享受进口设备免关税、国内采购可退税政策,用于科研的设备、材料可免税。境外企业可以在保税期开设离岸账户,帮助企业进行对外结算。未来将通过聚焦高端制造、数字经济和绿色转型,打造欧亚技术+重庆制造+亚欧市场共赢模式。

2025欧亚经济合作发展论坛现场 主办方供图

当前,全球经济形势进入动荡调整期,国际贸易格局正在系统性重构,2025欧亚经济合作发展论坛的召开恰逢其时。作为本次论坛的主办方,欧亚国家财商合作协会主席李硕冰在主持论坛对话中表示:“协会从2022年开始,就以推动‘大欧亚伙伴关系’计划与‘一带一路’倡议高效融合为主要发展方向,形成包括政府参与在内的多方联动合作机制。”

欧亚兴,则世界荣。论坛最后,与会欧亚经济合作发展论坛代表共同签署发布《2025欧亚经济合作发展论坛共同倡议》,倡议提出将共同维护多边贸易体制,以合作纾解分歧、以发展筑牢根基,不断提升贸易投资自由、优化开放合作环境,推动建立欧亚经济合作发展论坛常态化机制,促进欧亚区域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深度融合。

世界经济是一片大海,与各国发展相融相通,多边合作、深化互信、务实合作、共享机遇,始终是全球经贸合作的主旋律。

【纠错】 【责任编辑:丁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