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贵阳4月17日电 题:贵州石阡:困牛山村展新颜
新华社记者王泓楗
曾经偏远闭塞,“牛进山沟都出不来”的困牛山,如今已成为黔东北地区乡村振兴的热土。
清明节过后,前往贵州省石阡县困牛山红军壮举展陈中心的参观者仍络绎不绝。“中心5名讲解员,多的时候一天要接待上千名参观者。去年参观团队就有550批次3万多人。”讲解员周其兵说。
石阡县拥有丰富的红色资源。红军长征时,曾在如今的龙塘镇困牛山村与敌人激烈战斗,为了不误伤百姓,上百名红军集体跳下了悬崖。石阡县委党校副校长吴平说:“我们着力传承利用好红色资源,持续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在定点帮扶单位的助力下,困牛山修建了红军壮举纪念广场等设施,全面提升服务水平。当地还新建了柏油路,开通了县城到山村的公交专线,极大改善了困牛山的交通状况。
有了“流量”,就需要在“留量”上下功夫。“为用好困牛山红色资源,让老区群众吃上旅游饭,村里面结合游客需求,推出了笔记本、晴雨伞、摆件等文创产品;注册了困牛山‘黑滩河畔’商标,销售矿泉水、土蜂蜜、红高粱等农特产品。”困牛山村驻村第一书记任洋标说,在各方努力下,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20年的10860元增长至2024年的18040元。
当地不少村民还自发开办农家乐。“困牛山游客越来越多,很多村民不再外出打工,选择返乡创业。我的农家乐一年纯收入就有好几万元,我既不用离开家乡,也实现了增收。”困牛山村村民蔡朝英说。
在困牛山村,红色传承也有了新的载体。去年9月,当地建成中国工农红军贵州石阡困牛山红军学校。“学校修了橡胶跑道,每个教室都配有投影设备,帮扶单位也协调修建了图书馆。”学校教师李煜嫣说,新校建成后,返村读书的孩子越来越多,从原先的120名增长到如今的282名。学校通过给孩子讲述困牛山红军故事、组织阅读红色书籍等方式传播红色文化。
“我们把困牛山的红军故事做成了孩子们易于理解的教材,让红色基因一代代传承下去。”李煜嫣说。